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
種子學
1. Epiblast (遺傳)外胚層
2. 典型的胚(2N,母體與父體各半套遺傳質),包括胚軸及其上的子葉。胚軸由胚芽(Plumule)、上胚軸(epicotyl)、下胚軸(hypocotyl)、和胚根(radicle)所組成。下胚軸與胚根的分界點通常不易區別。子葉附著在下胚軸。子葉的數目因植物種類而異。大多數的雙子葉植物皆有兩片子葉。裸子植物中除conifer 有較多的子葉之外,大多也是具有兩片子葉。
3. 禾本科的胚在單子葉植物當中較為特殊。胚與胚乳連接處有個特殊化的組織,稱為胚盤(scutellum),常被認為是禾草種子的子葉。胚盤長而似盾,其中具有維管束組織。胚盤接觸胚乳的那面有一層司分泌吸收的表皮細胞(epithelial cell)。
4. 胚盤與胚連接處稱為胚盤節(scutellar node)。胚由此分為上下兩半。上半處可稱為上胚軸,包括一些葉原體和莖頂生長點(Shoot apex),上胚軸由一中空狀物所包圍,即是鞘葉(coleoptile),這一些器官合稱為acrospire。正對著胚盤節,相對於胚盤的另一側,可能長出一不具維管束的小突起,稱為epiblast(如小麥、燕麥有之,但玉蜀黍則沒有),有學者認為是另一半子葉的痕跡,可作為單子葉由雙子葉進化而來的的證據。鞘葉基部與胚盤之間,短小的組織稱為中胚軸(mesocotyl)、胚軸在胚盤節之下稱為胚根(radicle)、胚根之外包圍一層組織,即是鞘根(coleorhiza)。
5. 禾草胚之構造在過去150 年以來,一直為學者爭論之點。胚盤一般認為是子葉,而epiblast 則是另一片已退化的子葉,鞘葉則是另一種葉的變形。而鞘根為primary root受壓抑變形而成。但亦有少數學者將鞘葉認為是胚盤之鞘、腋芽,或是甚至認為鞘葉即是子葉。而epiblast則是鞘葉之外生物。至於中胚軸的起源,爭紛亦多,或認為是一節間、或認為是節,或以為是下胚軸與胚盤接著融合而成,或者為子葉之一部份不等。
6. 胚之構造在禾本科之內具有分類系統上的歧異,Recder將150 屬300 種禾草物依下列四個特性分成 6群,1:胚盤與原體維管束分歧之位置,2:epiblast之存在與否,3:胚盤之底部與鞘根連接與否,4:胚葉橫切面的特徵。
7. Epiblast在分類上的功能甚多,例如Brakworth(1982)發現epiblast之特性與胚之長寬比可用來區分Stipa和Oryzopsis、Tateoka(1964)利用epiblast的特性與auricle之有無將Oryza (稻屬)分成三個群,而Buam(1986、1978)則利用epiblast的形態將Avena fatua與A. sativa;Hordeum brachyantherum與H. secalinum區分。
8. Epiblast (遺傳)外胚層
正對著胚盤節,相對於胚盤的另一側,可能長出一不具維管束的小突起,稱為epiblast(如小麥、燕麥有之,但玉蜀黍則沒有),有學者認為是另一半子葉的痕跡,可作為單子葉由雙子葉進化而來的的證據。
禾草胚之構造在過去150 年以來,一直為學者爭論之點。胚盤一般認為是子葉,而epiblast 則是另一片已退化的子葉,鞘葉則是另一種葉的變形。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