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

看了一則令我噴飯的新聞

了一則令我噴飯的新聞:馬英九大甲鎮瀾宮開講被嗆
只好引用下面這段話來好好研究一下…


馬英九隨後座談內容不受影響,暢談開放兩岸服務貿易對台灣好處,他說,3年前與大陸簽訂「ECFA」後,目前對大陸的貿易己由逆差漸漸轉為順差,他強調「開放帶來興旺、封閉帶來萎縮」,重申開放兩岸貿易對台灣是利大於弊。

首先,讓人噴飯的是,就我有印象以來,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一直是出口大於進口,也就是「出超」,也就是順差。何來逆差轉順差之說,一派胡言!
我的習慣是將香港和中國大陸合計做為對中國的順差,而即使把中國的香港扣除,只看不含香港的中國大陸,的確曾經出現「逆差」,但逆差轉順差的期間也不是在ECFA簽訂之後,根本是一派胡言!




再來,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出超)對台灣真的是件好事嗎?這是個值得誇耀的政績嗎?憑這點就能證明ECFA有經濟療效嗎?以下我用一個樂高積木車的例子來完整論述產業分工的變化,再以此為基礎回答上述的問題。


樂高積木車背後的產業鏈


每個消費者所購買的產品背後,都藏著一條產業鏈,在這條產業鏈當中,全世界的廠商非常激烈地卡位著。假設全球的製造業只生產一項工業製品,那就是樂高積木車。把積木車給拆解後,有四個主要部分:

1. 輪子
2. 積木
3. 馬達動力模組
4. 遙控模組

輪子有輪子的原料商和製造商、積木有積木的原料商和製造商。而比較複雜的馬達和遙控也各自有其製造商。然後由負責組裝的廠商把這四個部件組裝為完成品,然後交給商家販售,這些廠商就形成了產業鏈。


積木車背後的全球分工


在積木車的生產製作過程(製程)中,每個部件的技術含量都不同,例如生產積木的技術(射出成形)是最容易的,輪子次之,但馬達模組和遙控模組的製造技術都相當複雜

一開始,台灣和韓國是出口積木車完成品的國家,但是台灣和韓國沒有輪子和積木的原料,但中國有這些原料。另外,台灣完全不會做馬達模組,對於遙控模組,台灣只會做訊號的接收端和發射端,其他的技術則不會。

因此全球產業的分工如下:

中國:出口輪子和積木的原料到台灣,進口積木車
日本:出口馬達模組給台灣,進口積木車
美國:出口不含接收端和發射端的遙控模組半成品到台灣,進口積木車
台灣和韓國:向中、日、美進口上述原料、半成品,自行製造接收端和發射端,組裝後出口給其他國家。

其中,製造輪子和積木,以及最後的組裝都是低階技術,遙控模組中的發射端和接收端是中階技術,遙控模組(不含發射與接收端)和馬達模組都是高階技術。

台灣和韓國透過貿易進口原料,克服了沒有原料的先天劣勢,先學會了低階製造,比擁有工業原料的中國先一步工業化,並發展到中階技術,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二。這被稱為經濟奇蹟的原因,是因為當時戰後的經濟學界是預測擁有工業原料的國家會先一步工業化,但台灣和韓國卻令經濟學家跌破眼鏡,靠著出口積木車至其他國家賺取了大量的貿易順差。


改革開放的中國改變全球分工格局


工業化慢了一步的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由於組裝積木車需要大量人力,中國廉價的人力吸引了台灣的積木車組裝廠前去設廠,另一方面,由於語言不通導致管理問題,韓商前去中國設廠的意願較低。台灣組裝廠外移之後,原本組裝積木車的工人們就失業了,他們只好轉往服務業和沒外移的廠商求職,突然多了很多人搶職缺,這讓台灣的薪資開始下

隨著中國工人逐漸熟練組裝技術,台灣的輪子和積木製造商發現中國已經有原料和人力了,製造輪子和積木的技術也不難,整個產線搬過去還能省工資和運費,所以也紛紛搬過去了。原本從事輪子和積木製造的工人也失業了…他們要不就學習中階技術去做遙控器的接受和發射端,要不就轉往服務業,於是薪資繼續拉低…另外,這些廠商所聘的文員(行銷、業務、管理等)則被迫前進大陸當起台幹。如今台灣只剩製造遙控器的接受與發射端並出口到中國讓他們完成最後組裝了。

同時韓商因為語言與管理問題未能大量外移中國,低階製造的部分受到極大的競爭壓力,還爆發金融風暴,國家一度破產。低階製造的部分已經倒光,韓商只能專注中階製造,專攻遙控器的發射端和接受端的廠商家數變多,反觀在台的中階製造商數目,還維持原本的數目,競爭壓力較輕。在憂患中的韓商在競爭後,優者吃掉劣者,規模逐漸變大,技術也有進步


騰籠換鳥的中國與日益進步的韓國


如今擁有豐富工業原料的中國已掌握了低階製造技術,這原本就是經濟學家的預期,只是沒想到缺資源的台灣韓國竟然早一步學會這技術。最終還是把這技術回傳中國了。

但中國不甘於此,龐大的貿易順差是靠數量取勝的,其實低階製造的毛利是很低的,也就是說質還不足。中國開始進行產業升級,用他們的話叫「騰籠換鳥」。中國開始透過勞動條件的要求、工資的提昇,加重稅負的方式逼使台商遷廠至內陸,並吸引擁有中高階技術的廠商進駐。

用低階製造賺得的錢,使中國的可受教育人數增加,技術、知識型勞力也增加了,他們已具有挑戰中階製造的實力!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正如台灣從低階製造透過學習掌握中階製造的技術,中國本地的廠商也具有此種自我學習的能力。若中國追上台灣的技術,台灣就要和中國本地的中階製造商競爭,若技術被反超,則他們甚至就不再需要從台灣進口遙控器發送端、接受端了。台灣的製造業高不成,低不就,連最後的中階製造市場都可能因被中國從技術上趕超而被攔腰斬斷

中階製造是台灣製造業的最後命脈,能否保命,取決於與中國中階製造商的技術差距,技術差距拉開,則中國必須不斷從台灣進口遙控器的發送端和接受端,而且能維持不錯的毛利,若技術差距縮小,則毛利將下降,對中國順差也將日益縮小。

反觀韓國除了中階技術領先台灣外,也已經具有打入高階製造的實力,韓已能生產完整遙控器模組,也能生產品質一般的馬達模組,韓國已經具備積木車中高階技術部分的完整產業鏈雛形。


台灣對中貿易順差的來源


從上述的例子裡,可以發現台灣對中國貿易順差的來源有二種:

前期:從中國進口原料,出口完整的樂高積木車至中國
後期:從中國進口原料,出口遙控器的發射接收端至中國

前期整個產業鏈除了原料和高階零件外,都在台灣製造,掌握了產業鏈低階到中階的製造,卡到良好的位置,創造了充分的就業機會,經濟欣欣向榮。

後期整個產業鏈除遙控器的發射接受端以外,台商全部移到中國去了,除了台商在中國設廠賺取的利潤外,原本在台勞工的工作機會移轉到中國去了,於是中國的職缺愈來愈多,事求人的情況下,中國工資上升。反觀台灣,職缺愈來愈少,人求事的情況下,薪資不斷倒退。

而中國取代了台灣成為樂高積木車出口國,出口到其他各國。台灣則集中出口遙控器的發射接受端到中國。換句話說,台灣由出口到世界各國變成集中出口中國,這是出口結構的改變,而不是台灣出口競爭力變強。出口的餅,從來都沒顯著地變大,只是從中國賺的部分變多,從世界賺的部分變少,反而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增加了貿易結構過於集中的風險。

韓國也面臨了低階製造被中國取代的危機,但是韓勞和韓商皆是受害者,是命運共同體,韓商要求政府給予暫時補貼苟延殘喘,並趁機努力轉型至中階製造,在共同危機意識和激烈競爭下,原有的低階升級至中階,造成原有的中階製造商的生存壓力,如此一來又逼出了幾家升至高階技術的廠商

反觀台灣低階製造被中國取代的危機中,台勞是受害者,台商卻是受益者,不旦沒有採取產業升級的策略,反倒是向政府遊說解除投資限制,大量外移至中國,然後用舊有的技術、更低的工資另起爐灶。這就是台灣輸韓國的關鍵

如果您知道,我們對中國持續的貿易順差,是用失業率增加、薪資水準降低、出口結構集中化、減少廠商技術升級誘因、所得分配日益不均作為代價所換來的,你就不會發出以下疑問:「為什麼馬總統拿出數字說我們對中國持續貿易順差,從中國賺了很多錢,而我卻只覺得我愈來愈窮?」

拿出經濟數據而不深究背後的原因,這種刻意誤導並非經濟學的正道,在我看來只是以經濟學包裝的邪教團體而已。


普羅大眾的感覺才是真正的經濟學。因為經濟直覺是不會騙人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