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醫療專區可以救健保嗎?負面思維困死台灣

近日拜讀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醫療專區可以救健保嗎?負面思維困死台灣」一文,對於內容有些贊同,有些不贊同。
 
首先,王副院長稱「就心理學而言,說『不』,代表自己有別於一般民眾,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意識」,雖然本人從未在心理學教科書中看過這種理論,但最近政府官員與財團老闆對台灣人民與學者「反核四、反國光石化、反博弈、反都更、反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意見,普遍抱持「負面思維」,對人民的意見一概說「不」,這的確可說是政府官員與財團老闆的一種「以為自己有別於一般民眾,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意識」的心態。
 
但王副院長說,「全民健保面臨虧損,必須從國民的所得抽取附加保費來挹注健保赤字,如果無法推廣國際醫療,進行部分的企業化來彌補虧損,全民健保及部分醫院將陷入困境」,就完全是在用不符合醫療經濟學學理的言論來恐嚇民眾。
 
事實上,根據最新的統計,台灣全民健保從2010開始已經擺脫赤字,連續三年有盈餘,根本沒有虧損。雖然如此,以2010年為例,台灣醫療保健支出佔GDP的6.5%,而政府對醫療保健的公共支出只佔了GDP的3.7%,在包括OECD國家在內的34個先進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三。
 
相對而言,美國的醫療保健支出佔他們GDP的11.7%,幾乎是台灣的兩倍,而美國這個全世界最奉行資本主義的國家的醫療保健公共支出居然佔GDP的8.4%,是台灣的兩倍以上。但最終得到的健康結果,不論是在預期壽命,或是新生兒死亡率上,台灣都優於美國。之所以如此,就因為美國是先進國家中唯一沒有全民健保或公醫制度的國家,私有營利醫院與私人保險相互競爭輕症及有錢的病人,將重病的窮人推給公立醫院及政府保險(Medicare及Medicaid),最終形成經濟學家所稱的「雙重結構」(two-tiered system),而形成全世界效率最差、最浪費的醫療體系。
 
 
雖然台灣靠著全民健保而達成了傲視全球的醫療經濟效率,但全民健保或公醫制度等「社會化醫療」也絕對不是毫無缺點的醫療制度,其最大的缺點在於「政治風險」,亦即醫療制度與財務政策因政治因素而無法依照學理上能使全體人民獲得最大利益的方向而行的風險。
 
台灣的醫事人員、人民與官員生來在極右派思想教育下長大,缺乏勞動權益意識與醫療公共性的概念,因此造成政府的衛生政策與健保制度以社會福利為名,卻又在供給面行商品化、市場化、績效主義之實,鼓勵醫學中心與基層診所相互競爭病人;在需求面不去強調醫療的公共性,使醫療淪為服務業,轉診制度無法落實,偏鄉的中小型醫院頻頻倒閉。最終劣幣逐良幣,使得注重門面行銷、醫療軍備競賽,且又壓榨醫護人員的大型財團醫院甚至公立醫院獨大。真正照顧鄉親健康或對員工友善的醫院診所反而因為沒有所謂「競爭力」而被淘汰。
 
再加上理論上屬非營利機構與社會公共財的醫療財團法人,藉由各種法律漏洞而行營利之實,使得既得利益的醫院管理高層與政府官員互相勾結而形成政策一言堂,讓真正在第一線服務的醫護人員及民眾的聲音無法影響政策,而且任何表面上對基層醫護人員的報酬補助都會被醫院管理階層利益分配掉,像是投入無底黑洞。
 
前面說過台灣醫療保健公共支出排名倒數第三,這絕對不是甚麼值得驕傲的事情。首先,台灣能利用不到美國一半的醫療支出來達到病人照護結果更好的醫療體系,靠的除了是經濟學學理上先天就優於自由競爭的全民健保制度以外,還利用包著社會福利外皮而行商品化績效主義之實的方式,來榨取基層醫事人員,造成了「五大皆空」、護理師荒、血汗藥師等現象,更面臨「假日飛刀手」的人才外流現象。再者,根據公衛學家史塔克勒與巴蘇兩人所著《失控的撙節》書中的研究,說明了政府在公共衛生的公部門支出越多,國家因經濟蕭條而死亡的人數越少,甚至從經濟蕭條中復甦的速度也越快,因為人民的健康有保障,因病而貧的可能降低,人民才有本錢拚經濟。
 
總而言之,台灣醫療崩壞之病因正在於醫療公共性的喪失,商品化的橫行。如今政府卻妄想透過將醫療徹底當作一門服務業的自經區國際醫療來改善血汗健保與醫療崩壞之困境,無疑「請鬼帖藥單」,然後鬼叫你飲酖止渴。
 
根據哈佛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羅德里克的研究,民主可以帶來長期的經濟增長,且能讓國家在處理經濟危機時表現更好。這是因為一旦政策制定者不受民主制衡而權力過大,就會一心鞏固自身利益而做出有損全民福祉的決策。而當今政府卻一意孤行,不肯聽取基層醫護人員與民眾的聲音。依照羅德里克教授的研究,官員與財團對人民的負面思惟,才會困死台灣!
 
因此,若政府真心想要拚經濟,就應該遵照社會科學的實證研究,落實國家與勞資談判的民主制度,明確醫療的公共性,修法確立基層醫事人員的勞動權益,並健全健保與賦稅財源,增加醫療的公共支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